狗肉,争议中的“柳州烙印”
“2010柳州欢乐美食节”近期拉开帷幕,狗肉、螺蛳粉和牛杂等柳州本地美食作为主力登场,有关部门有意将它们列为“柳州美食三宝”,打造与“桂林三宝”媲美的美食品牌。螺蛳粉似乎无可厚非,但狗肉却引起了很大争议。
争议声起:狗肉能否代表柳州
2009年11月,柳州市商务局开始筹备首届“柳州欢乐美食节”,力主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打造柳州餐饮美食强势品牌,并初步敲定“柳州美食三宝”为狗肉、牛杂、螺蛳粉。
狗肉、螺蛳粉可算得上柳州最具代表的美食,也有望成为打造柳州的新“名片”,外地游客不但知道“山水工业城市”,更为柳州美食文化而眼界大开。
但让人颇感棘手的是,柳州狗肉虽然具有良好群众基础,并且烹制狗肉的民间大厨比比皆是,但抵触的声音也很响亮。具有代表性的反方观点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欧美国家也没有吃狗肉的风俗,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怎么能去吃狗肉呢?
支持吃狗肉的观点则认为,中国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四种狗肉为主的药方,食用狗肉在东南亚很普遍,北方的吉林延边也是因狗肉而闻名,而韩国在举办世界杯期间,面对西方抨击韩国狗肉消费习俗时,韩国官方人士旗帜鲜明地表态:“这就是我们韩国的文化……”
“如果将狗肉列入柳州美食三宝,您是支持还是反对?”在广西新闻网红豆社区柳州论坛设立的投票帖里,约53%的市民投票表示支持,约16%的市民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反对将狗肉列入“柳州美食三宝”的市民,则占据次要比例。
“要是柳州人吃狗肉,那么外国人怎么看柳州?”有网友发出如此感叹。而狗肉美食商家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就有东南亚国家的客人,在柳州朋友带领下慕名品尝狗肉,面对佐料丰富、皮香肉嫩、色香俱全的狗肉美食,外国友人也喜欢上了柳州狗肉。
无论是柳州还是全国,乃至于放眼全世界,狗肉美食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在争议声中,一名狗肉餐饮店主认为,有争议这才是件好事,这样人们才会更多地关注狗肉,也能更多地吸引“眼球”,美食品牌传播效应在辩论声中,不知不觉达到效果最大化。
狗肉渊源:从“一条街”散落到全城
“从1983年开始在狗肉摊档掌勺,我做狗肉已经20多年……”柳州市某家味馆老板邱先生,目前由厨师角色转变为餐馆老板,但仍没有丢掉烹制狗肉的“老本行”,经常亲自下厨掌控秘制风味狗肉。
邱先生的开场白,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1980年代初,柳州市驾鹤路率先成为最牛的狗肉一条街,一入夜,20多个夜市摊全部经营狗肉,每摊都至少摆五六桌,场面蔚为壮观壮观,老柳州对此印象颇深。
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和市容市貌改造需要,柳州市驾鹤路狗肉一条街谢幕,原有摊主虽然各奔东西,但多是“换口”继续经营,狗肉经营点散落到柳州各个城区。
柳州狗肉“堡垒”被冲散后,虽然没有“成行”的经营优势,但星星之火遍及全城,市民和外地游客要吃狗肉,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地方,狗肉特色美食愈加被众多市民接受。至今为止,柳州虽然一直没有诞生新的狗肉街,但狗肉生意却越来越红火。
川流不息之间,是柳州人特有的狗肉文化,历尽沧桑之刻,是不变的狗肉消费情结。伴随狗肉民间美食的沿袭传承,柳州分化出两类人群,一类人群在“狗肉滚三滚”时,纵使神仙也难以站稳;而另一类人群,则保持矜持风度和抵制态度,与狗肉保持或远或近的距离。
美食传承:好味道总是藏在民间
老柳州的传统就是这样,几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吃狗肉,再点些啤酒白酒,那种感觉就是一个“爽”字,而到传统的大餐馆用餐,不但开销不小,那种大快朵颐、天马行空的感觉似乎也少了些什么。
早在1980年代那时,柳州餐饮摊点几乎没有羊肉,即使有也是少量外地调货,牛杂也根本排不上号,只是作为狗肉的陪衬,零星搭着一起卖,那时柳州风生水起的民间美食,非狗肉莫属,其地位无可撼动。
据狗肉烹制行家介绍,别小看狗肉烹制工艺,里面的学问和门道还很多,光是原料的选择上就大有讲究。土狗由于饲养周期较长,吃的“杂粮”也比较多,所以肉质比较扎实,烹制出来口感自然不一样;而养殖场饲养的菜狗,生长速度比较快,毛色发亮,卖相不错,但肉质口感与土狗相比略有差别。有经验的厨师采购时,喜欢挑选土生土长、狗瘦毛长的土狗,而不喜欢“狗肥毛短”的饲料狗。
柳州狗肉美食发源于民间,并受传统观念影响,难登大雅之堂,但是随着观念逐渐开放,柳州部分中小型宾馆酒楼也开始“试水”,将狗肉作为菜谱。但好吃的狗肉,大多经过民间老师傅常年摸索,配菜、香料、火候、流程等各有各家独到之处,却是别人难以模仿的。
难怪有柳州国营饮食公司出身的业内人士,吃遍柳州几乎所有的狗肉之后,在柳州欢乐美食节筹备会上称,酒店宾馆厨师做出来的狗肉味道,不知道为什么,总体来说就是比不上个体店面!
狗肉文化:能否申报保护?
据了解,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已成功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文化和制作工艺将获得政府保护。
柳州狗肉风靡柳州的年代,与柳州螺蛳粉所处的年代相仿,而柳州螺蛳粉已成功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起平坐的柳州狗肉,能否继螺蛳粉之后成为新的保护对象?记者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除了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外,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要求还具有某种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具有较多要求和条件。
柳州市文化局专业人士介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求有一定历史,并且处于濒危状态亟需保护,同时必须要有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当时将柳州螺蛳粉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以说评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幸好柳州白莲洞出土不少螺蛳壳化石,证明柳州食用螺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柳州螺蛳粉制作大量依赖传统手工技艺,因此最终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观柳州狗肉,文化专业人士认为与本土螺蛳粉相比,狗肉传统手工技艺相对缺乏,多是利用现代烹饪技法制作,并且历史相对较短,申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概率,应该说不是很大。
虽然柳州风味狗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无缘,但并不影响其美名传播,并且与旅游形成互动效应。外地甚至外国客人来到柳州旅游,大多对柳州特色美食颇感好奇,以螺蛳粉、狗肉等为代表的柳州美食,将城市山水和民间美食巧妙结合在一起,外地人既可在柳玩得开心,又可吃得畅快。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在介绍柳州风情时,狗肉则成为美食推介的重点对象。
柳州市旅游局负责人认为,地方特色美食能够凸显风土人情,柳州欢乐美食节的举办对带动柳州旅游,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产业链条:缺乏资金技术
作为本土传统美食的柳州狗肉,其产业链条却尚未形成规模。柳州市畜牧站高级畜牧师谭明芳认为,肉狗饲养、屠宰加工当前还存在诸多难度。
据介绍,柳州这十多年来并没有专门的肉狗养殖场。由于养殖技术、品种限制,肉狗规模养殖与生猪饲养相比,其难度依然比较大,其中卡住肉狗饲养的关键要素,分别为“养殖品种”和“疾病控制技术。”
肉狗养殖的品种方面,由于无人专门研究,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理论,而国家目前缺乏这方面的投入,如果仅仅依靠民间资本完成相关工作,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不太现实。肉狗的疾病控制技术方面,虽然目前比较成熟,但由于普及程度不高,即使对科班出身的高校兽医专业毕业生来说,犬病防治也属于非主流课程,相对比较冷门,肉狗疾病控制理论和技能难以过关。
据了解,多年来柳州市场供应的肉狗,多数从乡下农村零星收购而来,由于肉狗规模养殖需要投入场地、饲料和管理等成本,而农村散养的土狗多为放养,食物也多为人们舍弃的剩饭剩菜,主人并不用考虑饲养成本,也不期望从中赚取什么经济效益,因此收购价格相对偏低,而规模养殖的肉狗成本偏高,价格与乡村散养土狗相比毫无优势,这也是柳州多年来无人投资肉狗养殖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