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老字号公司“吐旧纳新”踏上转型之路
坦洋工夫茶、柘荣剪纸、珍华堂、柘荣刀剪、畲族乌米饭,许多市民对这些响当当的宁德老字号总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然而由于历史包袱,小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让许多老字号步履维艰。在不利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老字号选择主动跳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保守圈,在品牌推广、市场化运行、模式创新中走向了新的转型之路。
在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果老字号自认为有了质量过硬的产物,而采取坐等顾客前来选购的保守做法,这无异于裹足前行。对于老字号来说究竟什么要老,什么要新?福安市珍华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仕元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坦言:“产物要坚持传统工艺制造,而公司发展要坚持创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老字号的唯一出路。”
为了把珍华堂银器的品牌打响,林仕元常带队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工艺美术奖等文化交流活动,在把独具特色的福安银器和畲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让“珍华堂”品牌的知名度大大提升。2009年2月珍华堂被福建省经贸委授予“福建老字号”称号;2010年又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录,还获得“福建省着名商标”的荣誉。能取得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成绩,离不开珍华堂积极的品牌创建意识。
此外为了抓住市场机遇,珍华堂主动融入市场竞争中。目前珍华堂在深圳、宁德、福安设有3家公司主要开展展示和销售业务,同时在福州南后街的非遗博览园还设有一个展示厅。林仕元称根据公司的发展步伐,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将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进一步增加公司的竞争力。
不久前,柘荣一刀剪公司制作了一把长161.8厘米,宽82厘米,重118公斤的巨剪,号称是世界上最重的剪刀,并准备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该公司负责人称制作巨剪是为了弘扬柘荣刀剪文化,展现“中国刀剪之乡”柘荣刀剪制造的精湛技艺。的确,通过这样王婆卖瓜式的“自夸”,在巨剪扬名的同时,也让柘荣刀剪的招牌更加响亮。
从“柘荣剪刀帮”式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亿元产业,柘荣刀剪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从未却步。据统计,2011年柘荣有刀剪公司102家,年产量1.2亿把,其中工业用剪占全国市场剪刀销售量的70%,两万多人从事刀剪产业。为助推刀剪这一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柘荣县开展“柘荣剪刀”集体商标注册、名牌产物创建等工作力促产业升级,强化和促进品牌营销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以柘荣刀剪协会为依托,组织有代表性公司的专业技术力量,共同制定柘荣剪刀联盟标准,以此规范公司生产行为,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市场公平。
珍华堂和柘荣刀剪的转型成功无疑对其它老字号具有借鉴意义,有专家表示从小作坊转型成现代公司,老字号必定会遇到许多阻碍和挑战。除了要放下历史的骄傲感甩开束缚,更要学会推销包装自己,积极引入现代商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老字号”才能走出一条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