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楼再次“打烊”&苍产蝉辫;新构想:告别大排档
大白楼又闭店了。
度过短暂起死回生的时光,大白楼再次黯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随着那座人们熟悉的白色大楼的门被轻轻关上,市民们掺杂惋惜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大白楼这个老字号上。
曾经风光无限的大白楼结束41年经营历史,累计负债千万元
大白楼,是市民对哈尔滨肉类联合商店的昵称,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四五十岁以上的哈尔滨人提起大白楼,记忆犹新的就是老手艺人现场制作的美味———扒猪手、熏小肚、熏兔……在哈尔滨市的饮食文化中,大白楼是肉香扑鼻浓墨重彩的篇章。
始建于1931年的大白楼,位于道里区尚志大街176号,解放后曾负责对外国专家、国际友人和军队特需的供应。对于普通百姓家庭而言,当时能吃上大白楼副食,就是“奢侈”的美味了。1985年取消特供专营业务后,供给制、分配制的购销渠道行不通了,大白楼出现亏损,步入困境。直至1994年,租给韩商开办洗浴、游艺项目,大白楼结束了其41年的经营历史。
改变经营方式的大白楼在重新经营了4个月后,韩商携款而走,欠下的水、电、房费无力支付,法院将大白楼贴上封条。直至2006年,大白楼被先后转租给多家公司,负债累计达1000万元。
重新开张的大白楼面对市场、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再次黯然关门
2007年7月,在经历了辉煌与衰败后,大白楼被哈尔滨朝阳滨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2700万元收购,并以原汁原味的老产物和崭新的经营方式成功实现华丽转身。
“大白楼又开张了!”市民们奔走相告,每天有200至300人排队买副食,长长的队伍经常在尚志大街排成S形。董事长曹汉辉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有托关系想加盟开店的,也有走后门买猪手的。由于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传统的加工手法使最畅销的猪手每3个半小时才能出一锅,每锅约70斤,每天最高产量近千斤,而市场需求量在3000斤左右,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大白楼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鼎盛时期。
每天2万元的利润使老职工们喜笑颜开,曹汉辉却保持着冷静。经济效益固然重要,当初投资的目的就是怀揣着把老字号发扬光大的信念,让哈尔滨这一传统品牌在新世纪重放异彩。曹汉辉高薪聘请了营销策划经理,在全市铺开销售网点。2009年,福顺尚都小区、顾乡世纪联华、秋林商厦等十几个专柜及加盟店陆续开张,经营业绩连连攀高。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持续的市场供需不平衡、经营成本增加、配送环节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各加盟店中最长的维持一年,最短的仅维持3个月便难以为继。大白楼每月的收入只能保证十几名职工的开支。
总结教训,从头再来,大白楼会带着温暖记忆重回百姓生活中
直至2012年2月19日,大白楼累计亏损600万元。曹汉辉无奈地再一次关上大白楼的门。
门虽然被暂时关上了,但董事长曹汉辉和大白楼的职工们并没有打算放弃。他们总结出这次失败的原因:有人为的因素、对市场的盲目乐观,还有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仍延续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管理标准,在经营模式上没有与时俱进,生产规模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都需深刻反思。
让大白楼声名鹊起,再次成为副食品行业的巨头,是职工们的梦想,也是曹汉辉的初衷。
在反思的同时,曹汉辉对大白楼这一起起伏伏的老字号做出新的构想:彻底改变原有综合副食品大排档的经营模式,打造高端副食品品牌,在道里区新发镇兴建15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厂,并建设绿色养殖基地、屠宰场,以连锁经营方式重新回归市场,并在繁华街区开设熟食精品店,在旅游景点开设熟食超市。在口味上,将迎合各年龄段人群,采取新老师傅联合的制作方式,品种将增加至30余种;在外包装方面,采取小而精的原则,贴近现代人的饮食观念。
命运多舛的大白楼历史需要续写,曹汉辉和大白楼的职工们希望通过努力、创新,让这一老字号变身为新名牌。
也许用不了多久,大白楼会带着温暖的记忆重新回到百姓生活中。
经营者们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对大白楼的东山再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老产物也要吸引新的消费群体,在当下物质极大丰富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个性也越来越强,如何应对多元化的消费习惯,是老品牌发展壮大的源泉。不应始终抱着老口味不变,而是开发更多口味的产物来顺应市场,打开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