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伶港滨颁消费卡引出两大关注
达伶港餐饮有限公司通过招募会员的形式迄今已售出滨颁卡数百万元。但问题是,一些滨颁卡上标注的售出单位却并非达伶港餐饮公司,而是达伶港公司发展有限公司。经法院调查,该公司公司没在工商登记过。由此有两大焦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达伶港以未登记过的公司名义出售滨颁卡算不算欺诈?
记者昨天致电工商、消保委等相关部门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由于达伶港事件已进入司法程序,工商、消保委不再受理,至于其性质,也应由法院裁定。
“达伶港这种做法肯定不对,但还不一定构成欺诈。”申达律师事务所的陶武平律师推断:达伶港可能原来打算筹备一个达伶港公司发展有限公司,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筹备成功。
因此,即使其滨颁卡上打着达伶港公司发展有限公司的名称,开给消费者的发票应该还是达伶港餐饮的。
二、消费者拿着这张消费卡还能否主张自己的权利?
法院方面的态度则是:消费者只需证明自己曾持该滨颁卡在达伶港消费过即可,达伶港餐饮公司如果不认帐,则由其举证该卡不是达伶港售出。法院希望达伶港负责人尽快现身,将达伶港餐饮公司和达伶港公司发展有限公司的关系解释清楚。
上海餐饮业行业协会何义钊则认为:达伶港滨颁卡属于预付款消费,今后餐饮业应加强对预付款的管理,该款项应存入银行,由银行监管,保证不用于其他途径。
业内人士建议——饭店开张前能否先交一笔保障金
从5月8日起,达伶港内厨师停工,上海4家连锁店突然间全面歇业开始,达伶港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而导致达伶港最终停业的导火线,也正是其拖欠工资。记者获悉:目前,达伶港4家门店的数百名员工,正在向其讨要工资。其中,仅静安百乐门店100余位员工欠薪款就高达80多万元。对此,着名的王朝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荣亭昨天提出建议:餐饮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可效仿香港设立保障金制度。
“上海应由政府部门根据该餐饮业的规模大小,在办理营业执照前,强制性要求其交纳一定数额的‘失业救济保障金’。一旦该餐饮业倒闭,那么,员工的权益可以得到保障。”董荣亭说,餐饮业竞争非常激烈,有多少饭店关闭,又有多少饭店开张,而餐饮业又属于劳动密集型公司,仅达伶港4家门店就有600多名员工,这些人群一旦失业又会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饭店开业前设立职工保障基金非常有必要。
董荣亭介绍,在王朝公司,有非常完善的“员工工资保障系统”,即为每家门店专门划出了200万元专款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他们现有5家门店,公司再发展再投资,都不会动用这1000万元保障金。
董荣亭建议:公司所交的保障金可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出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