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凝聚“北京精神”
1月6日上午,在北京老字号发展研讨会暨北京商报《老字号周刊》创刊座谈会上,各位与会专家和公司代表为老字号践行“北京精神”建言献策。
老字号是“北京精神”的载体
北京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团成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老字号本身是“北京精神”的载体,“北京精神”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涵盖了老字号在北京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积淀。
爱国如执玉。过去很多老字号门口都贴着一副对联“守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国不可无玉,家有玉为宝。所以说老字号的核心就是忠于祖国。
创新似飞龙。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56个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不同,但都有龙的文化。蕴含创新精神的老字号,不光是经营,而且还是为中国龙精神的体现。
包容似大海。据统计,老字号名称中主要用字有二十几种,把中国常用的吉祥字全都用了。把老字号里带“海”字的找出来讲一下京城老字号如何做到包容似大海,也可以说说中国菜、北京菜怎么个包容法。
厚德沃土丰。厚德载物,像大地一样支持万物生长。请京城带德字的老字号站出来讲一讲。
厚德文化是百年生意经
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刘小虹:全聚德有这么几句老话: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这是全聚德老的生意经,也体现了厚德。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既是我们老字号100多年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指导我们今后再创新、再发展的一个精神和思想支柱。
以创新保持老字号生命力
北京市珐琅厂苗永生:依据2011年底公布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珐琅厂将继续积极探索拓宽景泰蓝工艺的应用领域,吸取各艺术门类之所长、改进技术、创新营销,让这种专属于中国宫廷文化的工艺品继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融合让外来公司融入北京
浦五房王宏:浦五房于1956年从上海迁到北京。2011年“北京精神”的提出,更加坚定了这个从南方迁来的老字号融合大环境,在产物的种类上继续推陈出新。并用完美的口感和安全的食品,回报京城百姓的厚爱。
发扬老字号的传承示范作用
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曹国飞: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始于1909年,如今的红螺集团在传承果脯制作工艺、创新产物生产技艺,将上百年历史的“技艺遗产”传承和保存了下来。我们将继续挖掘有关果脯这项技艺和文化,立志发扬中华老字号的传承示范作用,延续中华美食文化的百年荣光,将其做大做强。
以连锁经营促进老字号发展
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刘健:华天饮食集团公司旗下有100多家老字号门店,在保持这些老字号品牌传统的同时,还创新了营销模式,不仅保留老字号品牌的文化积淀,而且利用这样的基础,将老品牌的产物统一化,欲将老字号品牌以连锁的形式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老字号的悠久文化、科学的管理、放心的产物、老百姓的良好口碑恰好也正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相契合。
专家谈《老字号周刊》使命
老字号需要与现代传媒结合
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主任安惠民:老字号一般牌子很硬,但规模不大。在新形势下,老字号需要创新,需要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认可。宣传应该以老字号的诚信和文化为重点。诚信本身也是在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诚我诚才能建设和谐社会。而诚信正是老字号的精髓,需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加以弘扬。全国只有十几个城市成立了老字号协会,协会只能起到发动、组织、鼓动的作用,更多工作需要靠社会力量,需要靠宣传。
做“人文北京”宣传阵地
原北京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士靖:商报《老字号周刊》应该是人文北京的宣传阵地,从原来的国际化大都市转变为现在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商报的《老字号周刊》是具体落实人文北京的一个阵地。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商报的《老字号周刊》就是具体落实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阵地。商报《老字号周刊》是抢救和保护京味文化的阵地,把老字号介绍出去,地地道道地说明老北京的文化。
宣传老字号发展中的功臣
北京老字号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满来:《老字号周刊》应该从以下几点宣传老字号:第一,老字号的继承和创新;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叁,积极探索如何将老字号的文化优势、管理优势,同市场经济的机制优势结合起来,走一条传承、融合、创新、超越的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力向经济力的转型。第四,宣传老字号掌门人、技艺传承人,以及在老字号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挖掘他们传承奋斗的故事。
应为抢救老字号出力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着名京味作家刘一达:从老字号和老字号协会的发展来看,确实需要一个宣传阵地。北京老字号所代表的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老字号周刊》要深挖北京老字号的代表人物、发展历史、逸闻掌故,更要把老字号的生意经、买卖经通过怀旧的方式展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