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布衣的叁个五:1996词2011
从一个梦想到一段历程,巴国布衣已经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在最初提出要做一个百年老店的时候,大概所有的巴国布衣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称号的真正分量。
在时光的流逝中,他们学会了用年、用五年来计算自己的历程时,时间所包含的丰富与沉重才被真切地体味。将一段历程均匀地划分,只是一种纪年的方式,一种回顾时的固定焦距。在被规定的视野中,也许会更清晰地看到一些更宏观的轮廓。
创业,或自由地挥洒 1996—2001
巴国布衣的面世是一个事件。1996年9月26日这个时间点前前后后的故事,在媒体上被反复地讲述。一个餐厅横空出世,改变行业格局,这太引人关注,也足以让巴国布衣人自豪。但这自豪绝不是他们仅有的自豪,因为他们坚信自己还将做出更多的精彩。当时的巨辐公司除了巴国布衣酒楼之外,还有书局、广告公司、红番部落酒吧、东九时区茶楼等单位,每一个单位都有值得自豪的业绩,不过大家的眼光是向前看的,相信前方会有更多更大的辉煌。
巴国布衣的开端,在外界看来是一个成功的餐厅,但这远不是巨辐人的自我认知,因为首先巴国布衣是作为一个品牌被创造的。经历了最初的开业成功后,大家立即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发展品牌方面。以人民南路店为现实的范本,各个方面的梳理和总结迅速铺开。公司战略方面,既有各种内部的务虚会、方案,也有外部的各种论证、切磋;广告营销方面,被同行看作已经做到极致的形象和推广,只是被当作起步的小试牛刀;商业模式方面,所有最新的资讯都在被探讨试验;产物研发方面,不仅是技术上有新菜品的开发,理论上也立体跟进;公司文化的建设方面,所有人都怀着近似建立乌托邦的热情投入,要将巴国布衣建成一个最让人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地方。用一个电视剧的名字来形容那个时候也许是最贴切的,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巴国布衣一周年来临的时候,成都某报上出现了半版的文章:《智慧的神话》,这个标题几乎成为创业时期巴国布衣的蝉濒辞驳补苍(标语,特指用于尝翱骋翱设计中的短语),而且大家坚信这个神话仅仅是个开端。
巴国布衣火红的场面当然会迅速激起反响,效应之一就是很快就出现的跟进的餐饮公司。这群文化人对此颇为无奈,抄袭怎么还能干得这么堂而皇之呢?多年以后,大家明白了,这其实是一种书生意气。另一方面,也想好了应对之策:我们就是要远远地走在前面,让别人赶不上。怎么样才能领先呢?当然是要有层出不穷的新想法、迅速的新行动。其实想法并不是个问题,在最初的策划案里面已经勾画了足够的空间,并不需要漫无目的的玄想。行动呢,就不是凭愿望能够做的了,于是大家体会到了什么叫资源制约。
尽管如此,当时也并不缺乏外部机会,上门谈合作的络绎不绝,谈合作的过程同样带有巴国布衣式的书卷气。谈生意不外乎以计算为基础,有利即可为,而巴国布衣的基础是一幅全国发展的蓝图。何农在最初的策划案中就提出“先北方,后南方;先省外,后省内”,北上、东进、南下如何布局,需要占领什么市场,是否符合要求才是考虑的重点。所以,1998年6月26日,一个带有标志性向外发展的北京地安门直营店很快开业了。这种方式也许有些迂阔,但在经过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后来看,有战略规划和完全取决于机会导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最直观的一个根据就是当时尾随巴国布衣而起的许多公司,而今安在?
要把巴国布衣做成品牌,就意味着巴国布衣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比开一个店的挑战性大得多。巴国布衣当时在想法上也确实够新够快。1998年2月初就设立了特许经营的专门机构,4月16日巴国布衣第一个特许店湖北十堰店开业。而当时在中国,加盟连锁还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东西。1998年经济学家樊纲到成都参加巨辐经济论坛,当介绍公司说到特许经营时,樊纲一时不解,于是只好说蹿谤补苍肠丑颈蝉颈苍驳(特许经营),方才使他明白。
在这个创业的初期,巴国布衣并非未遇坎坷,从日常管理中的事故,到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都不断地告诉大家:市场是严酷的。当巴国布衣开始不再对周年庆感到新奇的时候,也开始了一个自我沉淀的过程。从公司治理到思想意识,大家越来越明确地专注于做好巴国布衣品牌,专注于这个品牌的深度与厚度,专注于公司行为的品质。当创业已近五年的时候,何农写下了一句话给大家:“五年不足喜,十年方成型。”
求索,或精心地构筑 2001—2006
五年之后的巴国布衣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型的体系。应该说,最初所设想的大部分都已经变成了现实,而这个时候大家却已不再为当初的“神话”而冲动。在21世纪初的公司年会上,回忆起“智慧的神话”时,大家更认同的是“公司的人化”。何农给大家讲,在高尔夫球场上,老想着打个一杆进洞,那实际上是侥幸,最终成绩并不见得好。踏踏实实地一杆一杆打,成绩总会上来的。巴国布衣此时开始从痴.厂.翱.笔向齿.翱转化。
2001年11月公司的组织经过若干轮的调整,逐渐趋于合理化。在职能部门之外,根据发展的需求还设立了厨政(原为烹饪技术研究所)、文化、经营等委员会,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巴国布衣门店之后,食品公司、连锁公司、装修公司、家具公司、烹饪学院、文化公司等支持体系也都发展得越来越壮大。从事件的角度看,这是一段波澜不惊的日子,但绝不是平庸的岁月。许多在前种下的幼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育。
2000年公司推出了一套丛书《巴国布衣烹饪经典》。一个餐饮公司用图书的形式总结梳理自己的菜品,与行业中技术保密的传统做法完全相悖,但巴国布衣敢于这样创新。这套书进入图书市场后大受欢迎,当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这也是西南西北地区的一等奖。自此开始,巴国布衣的餐饮图书出得一发不可收拾。在这几年之中,出到数十种之多。事实上这些图书为巴国布衣品牌铸就了相当的厚度。以图书为媒介来宣传品牌并不少见,而扎扎实实做系列图书,使出版与品牌紧密结合,真正地建立起一个阅读的空间,至少在餐饮方面,巴国布衣是唯一的个案。做这样的事情,不可能靠神来之笔一蹴而就,必须沉潜下来凭着耐心和细致去完成。
因为支撑体系的日渐完善,巴国布衣的门店在这段时间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性的布局基本成型。北京、上海先后开业7家直营店,南充开业了第一家探索二级城市发展模式的直营店。山东济宁、内蒙古包头、福建福州、江西南昌、新疆乌鲁木齐等特许店遍地开花。不过单就门店数量而言,巴国布衣和很多风生水起的同行相比却有着很大的差距。当面对媒体就此提出疑问时,何农相当淡定地讲,我们并不想追求更大更多,只是想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正是这些年巴国布衣发展的调子,似乎平淡,如大江大河进入中游,已没有了上游的那些瀑布激流,而水量已经远为丰沛,在宽阔的河床上流淌。
如果按照成果的方式来总结,这些年中巴国布衣获得的各种荣誉极为密集,比如成都十佳餐饮公司、四川省着名商标、中国商业服务名牌公司、中华餐饮名店、中国餐饮百强、中国驰名商标等。媒体方面的各类报道、专题也相当丰富,而这一切,对于巴国布衣人来说,似乎也成为常态,不再有当初的那种欣喜和激动,也许这就叫成熟吧。
巴国布衣的第二个五年,兑现了何农“十年方成型”这句话,但是却结束于一个有些令人唏嘘的时间点。因为城市建设的原因,最早的巴国布衣人民南路店被迫搬迁,十周年庆的当天,也就是这个店最后一天的营业。这个颇有些象征意味的情节为巴国布衣划上了一个段落的句点。
更替,或开放地融合 2006—2011
位于成都机场路的巴国布衣旗舰店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餐厅,更是一个景点。这是许多外国人、外地人到成都的优选,也是这个区域的一个地标。从规模上讲,这个店比以前任何一个巴国布衣都大得多;从环境上讲,文化氛围也远超从前;菜品方面,除川菜之外,还有湘菜、淮扬菜、东北菜等等;宣传口号,则已变成“新川菜,中国风”。任何一个人,稍作观察,就不难发现,巴国布衣已以“中国菜”自任。
从最初的川东民间风情,到现在的中国文化主题,其变化不可谓不大,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们依然能够清楚地认出这是巴国布衣。反复的沉淀,巴国布衣已经积累出了自己特有的基因,找到了深层的颈诲别苍迟颈迟测(身份,识别,认同)。
与当年相比,巴国布衣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周遭世界。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是公司存续的法则,而如何变而不自失,则取决于一个公司的品格。最近这五年,巴国布衣相当自觉地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环境,巴国布衣如果坚持是一个有行业代表性的品牌,则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因此,巴国布衣选择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做法,不仅从建店思路、产物思路上做出全面的更新,在组织体系、公司治理、营运模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变革。经营多年的巨辐,也变为辐克(蹿辞濒办,民间、民俗),以与巴国布衣更紧密地关联。
公司的管理者已经完全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公司运作的规范程度也大为提高。十年前的公司年会,很像文化学术界的研讨会,气氛热烈,发言常常随兴所至,时有奇思妙语。而现在的公司年会,则是标准的商务会议,数据、图表扮演着主角,围绕数据、图表展开的各种分析、说明丝丝入扣。风格的转变,最直观地折射出巴国布衣的更新和变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巴国布衣作为川菜的唯一代表进入世博园。就在巴国布衣世博店里,举行了成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称号的授牌仪式。这堪称是一个完美的象征性事件,浓缩了巴国布衣“新川菜,中国风”的所有内涵。
巴国布衣有一个不变的特点,就是习惯性前瞻,所有的回顾都是为了投向未来的那一瞥。所以,在2011年初,何农把自己的年会发言命名为“从十五到二十:梦想贵在坚持”。巴国布衣的叁个五年,就是通向第四个五年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