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应学会坚持和低调
“海底捞”是当今国内著名的火锅品牌之一,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人类已经阻止不了海底捞了”,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海底捞的掌门人张勇却说“常常感到危机四伏,有时会在梦中惊醒”。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公司,能够居安思危实在是可喜可贺,海底捞长期的稳健发展也令人称道。但无论是“勾兑门”,还是“微博体”,都表明了一个事实:海底捞已经成为了一家在饮食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公司,稍有不慎,都可能遭受挫折。
海底捞的模式,在笔者看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模式:通过人性化和亲情化管理好了农民工出身的公司员工,通过充满热情的真诚服务感动了国内顾客,通过传帮带和有效授权管理好了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现代化的配送体系和生产基地建设确保了一流的产物交付;在这些成功要素当中,最为核心的是其对服务的重视和卓越的服务精神,这属于公司文化的范畴。从本质上来说,海底捞的成功靠的是长期以来坚持下来的这种公司文化。依靠公司文化来管理,实行无为而治,在管理流派上属于道家。
海底捞目前发展中的困扰正是这样产生的:公司需要扩张和进一步的发展,按照国内外公司的一般实践来看需要建立起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制度管理,也就是说要引入法治,走法家之路。但一旦引入制度化管理,长期缺乏有形管理的公司员工必然会不适应,而且由于员工习惯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公司文化的冲突。法家和道家在管理理念上本身就是冲突的,在面对人性恶的假设前提下一个采取的是“堵”这种强制的纠正方式,一个采取的是“疏”这种基于自然之道的处理方式。“海底捞”的成功正是用道家思想管理好了农民工出身的员工,但用法家的方式必然会造成这些员工的不适应,带来公司文化的冲突和公司基因的混乱。由法家到道家不难,法治思想的坚持就会形成公司文化,走向道家;但由道家到法家就会比较困难,特别的是公司文化已经形成而且非常强势的情况下,会带来激烈的冲突。
因此,笔者认为,海底捞应坚持自己的成功模式,切勿采用法治的模式,走制度化管理必将是东施效颦、削足合履。海底捞也不应该急于做大,稳健的扩张才能确保公司文化基因的传承。对于张勇而言,如何实现公司家的低调比实现宏大的扩张计划更重要。如果海底捞将来会出现危机,要么是张勇的过于高调和明星化,要么是海底捞的过于追求做大和失控。令人担忧的是,这两种迹象目前都已经出现。